劉智莉是個敢于挑戰命運的奇女子,她用艱難的付出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才華詮釋著傳統文化的魅力。她于2005年加入天津市書法家協會,2009年被授予天津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12年起,連續成為市政協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委員。
劉智莉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自幼喜歡讀書研習書法,高中畢業的她始終不舍對文化的追求。由于家里生活困難,她進了一家鄉辦的服裝廠,每天無論下班多晚,都要堅持臨摹字帖至少一個小時。為了探求書法的奧秘,經鄉文化站推薦,拜了能書善畫、德高望重的閻老先生為師。1986年,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天津分校成立,校址設在南開大學。閻老先生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她,并建議她報考,6月 18日,她只身騎自行車到40公里開外的南開大學報名,僅報名費就花去她將近一個月的工資。之后,每兩周一次去南大參加中國書法函授大學的面授學習,對劉智莉來說既愉快,又艱難。愉快的是,在那里她能汲取無窮的知識營養。艱難的是,求學之路實在是太苦太累。每到上課的日子,她都凌晨 4點起床,騎車獨自在寂靜的村路上摸黑前行,往返路程80多公里,中午還要趕回工廠,有時顧不上吃飯,就坐在機器旁埋頭干活。學書法雖說不花大錢,但卻有零星費用也需要支出,為了練字所需就得節衣縮食。在工廠,她每天只花 8分錢買半份菜,每月的菜錢只用 3元錢,母親每月給的20元伙食費就可節省17元。平時練習書法用報紙,大都是從廢品店里躉,每月用 2元錢能買一大捆,一張紙翻來覆去能寫好幾遍。正所謂:艱難,并快樂著。
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學習的日子里,雖然她嘗到了跋涉之苦,但也得到了師恩之惠。通過學習,她對“書法”二字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期間還榮幸地接觸到了于復千、寧書綸等著名的書法家,使她受益匪淺。1987年,她被寧書倫收為入室弟子。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她先后臨習了歐陽詢的《九成宮禮泉銘》《化度寺》《皇甫君碑》,還相繼臨習了王羲之的小楷《洛神賦十三行》以及趙孟頫、鐘紹京等小楷字帖,使她從字的間架結構到書法的藝術內涵獲得了新的認識,并且能夠融入到自己的筆墨之中,形成了獨特的表現風格,藝術水平明顯提高。從此,她的作品多次在市級書畫大賽中獲獎。1988年,她加入天津市靜海農民書畫研究會,1995年加入天津農民書畫研究會,1998年她的作品多次在《中國書畫報》發表。
她,樂于用自己所能服務社會。書法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劉智莉追求的是學以致用、服務社會。1993年,在家人的配合下,劉智莉開始書寫銷售春聯,每年從臘月二十至廿九,她作為唯一的女性和眾多的書界同道,站在人潮如流的集市現場揮毫書寫春聯,引得大家圍觀欣賞,人們看著一個女子書寫春聯覺得既新鮮又好奇。“勤勞人家先致富,向陽花木易逢春”“門迎曉日財源廣,戶納春風慶有余”無論在城里還是在鄉村,只要有劉智莉寫春聯,就會有許多人圍觀、選購。市、區兩級電視臺、《天津日報》《今晚報》等主流媒體紛紛進行宣傳報道。2003年春節中央電視臺《半邊天》節目組專程來到靜海區城鄉趕大集拍攝劉智莉寫春聯、賣春聯的節目。時隔半個多月的元宵節,《半邊天》節目組來到劉智莉家,為她作了一期特別專訪。節目播出后,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此劉智莉成了一夜爆紅的文化人。相繼,天津電視臺《四季風》節目也為她做了報道。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生活頻道“相親相愛一家人”“百姓嗜好”節目約她做嘉賓與胡月共同主持了長達一個小時的節目,對她的從藝歷程進行專題報道,劉智莉從此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尊敬,由此她對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充滿了信心。 社會的熱切關注,對劉智莉來說是鼓勵,更是鞭策,無論時間多么緊張,”她都始終堅持對書法的研修、創作。她的書法作品也相繼在“隆順榕”杯第二屆天津書壇新人作品展中獲獎。在第三屆中國(天津)書法藝術節全國工藝美術家作品聯展中獲金獎。在“國金杯”天津市第五屆書法篆刻展中獲獎。另有一些作品在全國多家報刊發表,并被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國際友人及國內書法愛好者收藏。
鳳凰,是神話里的精靈,是美的化身,它給人們帶來的啟迪就是經歷生死、浴火重生。農家女劉智莉靠寫字,實現了她的夢想。書法,改變了她的命運,她愿意以自己的書法專長服務社會,幫助身邊的孩子們研習書法,靠傳統文化引領孩子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從2000年起,劉智莉就開始在家里開設書法班,義務教孩子們學習書法,并相繼應聘擔任靜海區實驗中學、靜海區第十三小學、靜海區第六小學的興趣小組書法藝術輔導班的專業輔導教師。同時,還應邀到大邱莊鎮龐莊子學校等為農村的孩子們作報告,開展勵志教育,引導教育孩子們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至今,經她直接輔導的書法班學生已達1.3萬多人次。
為了感恩回報家鄉靜海區對自己的深情養育,劉智莉每年至少捐出三分之一的作品用于公益事業。 2018年2月,她參加靜海區工商界書畫藝術協會組織的“翰墨情深·愛心助困”書畫拍賣活動,所得善款全部捐獻給當地困難家庭。2019年 9月,參加區統戰部組織的“同畫新時代·攜手奔小康”靜海區對口援助甘肅鎮原縣書畫義賣活動,將拍賣所得的1.5萬元全部捐出,用大義大愛,體現了靜海文化人的社會責任和時代擔當。
當走進靜海區實驗中學校園,在教學樓前那尊孔子像下的金字,還有旁邊巨大的漢白玉雕塑的書卷上鐫刻的工筆正楷《勸學篇》,都是劉智莉書寫的佳作。該校校長王建龍介紹說:“2009年以來,本校成立了課外興趣小組,每周三下午,劉智莉老師都來這里為孩子們上書法課,從不間斷,已經成為我校教學的一大特色。”
她,以己為例用書法成風化人“書法改變了我的命運。當一個個光環落在我頭上的時候,我始終記得自己是個普通農民。”已是天津市政協委員的劉智莉,前不久在參加政協天津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期間,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不無感慨地說,“生活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讓我明白,心中有夢想,腳下才有力量,才能創造無愧于時代的作品”她還說:“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深知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用職業的本能服務社會,教書育人,是自己人生不變的追求,也是一名政協委員的責任和擔當。”身為政協委員的劉智莉,靠對文化的追求實現了人生命運的突破,在對于一個農村的農民來說,她已經是脫胎換骨了。身份的跨越,是不爭的事實,但對劉智莉而言,這不是她的初心和目標。市兩會閉幕后,劉智莉回到自己的工作室,開始籌劃個人書法作品展,她要通過自己這個農家女的書法作品,讓更多人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和農民從物質到文化的追求、從追求溫飽到享受精神的根本性變化。
用劉智莉的話說,政協委員是一個社會身份,更是一種擔當,她要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事業中有所作為。每到周二、周三的下午,劉智莉雷打不動地前往受邀的幾所學校給書法興趣小組的學生們講課。她說:“我是學校的書法輔導老師,日常給這些孩子們授課很有成就感。課上孩子們聽得都很認真,從他們那種淳樸、求知的眼神中,讓我看到了這些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所以我一定要毫無保留地把漢字書寫的知識傳授給他們,讓中國漢字書寫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