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女性
站內搜索
設為首頁 | 收藏我們 | 聯系我們 | 返回首頁
 您當前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天津市婦女聯合會  >  婦女權益  >  心理咨詢
依戀孩子是不是一種心理疾?
2014-08-05 08:53:55 編輯:盛利義

  我的兒子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可是他每天還和我們一起睡在大床上。與其說是他不愿意自己睡,不如說是我舍不得讓他自己睡。我從小就和我的媽媽睡,直到上高中還和媽媽一個被窩,因為我不敢一個人睡覺。初中的時候我曾經試過一個人睡,但很難入睡,經常堅持到很晚,最終還是跑到媽媽身邊才安穩睡著。上大學以后,我不得不和父母分離,雖然在各方面也逐漸鍛煉得比較獨立了,但是在睡覺方面,我仍然是經歷了很長時間才適應獨立睡覺,失眠也是常事兒。結婚以后,只有老公在身邊,我才能睡著;有了兒子以后,我又覺得我離不開他了,摸著他的小手,聽著他的呼吸,只要他在我身邊,我才踏實,才睡得香。

  雖然我也知道孩子長大應該獨立,比如有獨立的房間,自己睡覺,可是我卻因為無法放棄自己的需要而一再推遲讓他獨立睡覺的計劃。我知道這樣做,對孩子不好,而且也擔心他以后會像我這樣過度依戀別人。

  我這樣依戀孩子,是不是一種心理疾病?我該怎么改變呢?

  ——一個迷惑的媽媽

  這位迷惑的媽媽:

  您好?吹絹硇,對您內心的無助深表理解和同情。人與人之間的依戀是一種正常的情感關系,母子之間的依戀當然更是無可厚非。依戀主要是情感與身體的依戀,在正常的親子關系中,隨著孩子的長大,身體依戀會逐漸淡去,情感依戀卻將持續一生。

  那么,像你這樣,小時候對母親、現在對孩子的難以割舍的身體依戀,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從依戀心理的產生、依戀方式的形成和其對個體的影響來分析。

  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第一個和我們建立親密關系的是我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父母所提供的情感的安全與溫暖,是我們向這個世界出發、迎接一切挑戰的出發地。所以,我們和父母之間建立起來的依戀關系,或者說,我們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形成的依戀的心理模式,會影響到我們日后對待情感、人際關系的態度與方式。

  國外有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母親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會影響到孩子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分別形成安全型依戀、焦慮-矛盾型不安全依戀和焦慮-回避型不安全依戀三種模式。

  安全依戀型模式是指母親能夠準確察覺到孩子的需求,提供給孩子相應的照料、關愛與情感交流,同時也能給孩子自主空間,孩子的需求在母親那里獲得了適宜的響應,從而對母親產生一種穩定的信任感,與母親之間形成安全依戀的關系。這樣的孩子較少需要通過和母親經常性的身體親近來獲得心理安慰,也就是說,孩子喜歡親近母親,但不會對母親產生過度的身體依戀。他們更能覺知自己和母親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因而更容易形成獨立的人格。

  焦慮-矛盾型不安全依戀模式是指母親只是根據自己而非孩子的需要來照料孩子,孩子希望從母親那里獲得的需求響應總是處在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中,孩子無法完全信任母親,既渴望母親的親近,又害怕母親的離去,因而產生焦慮和矛盾的心態。這種心態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時而主動親近母親,時而又抗拒與母親的親近。這類孩子對陌生人有相當的警覺,成人后由于內心的不安全感,會在心理上過度依戀他人,為了維持這種依戀關系,又可能會強迫性地關愛自己的伴侶、朋友及家人。

  焦慮-回避型不安全依戀則指母親對孩子漫不經心,孩子的需求完全被母親漠視,孩子在極度不安全感中會對母親產生疏離心態,主動回避與母親的接觸。這類孩子也同樣會回避陌生人,成人后可能性格較為冷漠,顯示出強迫性的自負,避免依賴伴侶、朋友或家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依戀模式具有代際傳遞性。從你的來信可以推測,你可能是在兒童期與母親形成了焦慮-矛盾型不安全依戀關系,而這種依戀關系又進一步影響到了你現在與你的孩子依戀的模式。

  表面上看,你和母親、和兒子的關系異常親密,但親密的背后,卻關系中形成一種清晰的心理意象,親密情感的紐帶沒有得到內化,而只是停留在身體層面,因而需要不斷通過和母親的接觸性撫慰來強化內心的安全感。所以,一旦身體分離,內心便會陷入焦慮。通常,這種分離性焦慮只出現在嬰幼兒時期,但它卻一直延續到你的成年生活,只能說明在成長過程中,不安全的依戀模式阻礙了你發展出建立健康、可信賴的親密關系的能力和真正的獨立心態。

  當然,你也說在其他方面你還是比較獨立的,這說明你經過大學階段和父母的艱難分離,已經學會了相對的獨立,這是你改變自我的可貴努力。只是,源于童年的不安全依戀模式仍然存在著,即使算不上心理疾病,但至少是一種心理問題。這樣的心理問題并沒有影響你的婚姻,本來不必擔憂,但卻開始影響你的孩子,所以,我們就要重視起來了。

  一旦孩子形成一種對母親的身體依戀習慣,這樣的習慣會導致他長大后,經歷比普通人更艱難的與母親的身體和心理的分離過程。正如你對自己的描述。而且,如果孩子與母親形成不安全的依戀模式,那么,這會對他的一生持續產生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不安全依戀模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比擁有安全依戀模式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難適應,更缺乏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在面對壓力時更缺乏韌性。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你有必要盡快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建立一種新的依戀模式,就像你上大學時完成和父母的分離一樣,再度完成和兒子的分離。

  1.認清自己依戀孩子的根源,以一種內在的方式來確認你和孩子的情感

  你不愿意和孩子分離,就像你當年不愿和母親分離一樣,是因為你對和他們的情感關系缺乏內在的、穩定的安全感,一旦分離,就會產生焦慮,而你對孩子天然的愛戀更加劇了這種分離焦慮。所以,如果你能夠發現,即使沒有和孩子呆在一起,他也同樣會愛你,你內心的焦慮就會減輕。你可以嘗試和孩子短暫的分離,比如出差、將孩子送去父母家、讓孩子多和爸爸在一起,當你發現,分離并沒有改變孩子對你的感情依戀,你就會慢慢相信,你們之間都是相愛的母子。這樣的情感認定有助于你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模式。

  2.減少對孩子的關注,將情感的關注點轉移到夫妻關系上

  當年你可以成功地將對母親的依戀轉換成對丈夫的依戀,那么,現在,你也一定可以做到這一點。雖然對丈夫的過度依戀也可能導致夫妻情感問題,但從你的敘述看,你們的婚姻還是不錯的,你也能獨立處事,那么,僅僅是對丈夫的身體依戀,并無不妥。

  你可以對丈夫坦承自己的問題,表明自己希望從他那兒獲得支持和激勵。當你從他那兒感受到更多的愛與溫暖,你對他的依戀就會增加,對孩子的依戀也會相對減輕。

  3.建立自信

  雖然這是老話,卻是獲得內心安全的根本。只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才能建立起對生活的安全感,而自信是可以不依賴他人獨立的前提。建立自信有很多途徑,具體到你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你對于情感的自信。你可以通過和丈夫、兒子更多的情感溝通,在溝通中確認自我的價值,確認自己被愛的價值,發現自己在他們心目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從而提升自信。

  4.不要過分擔憂自己的問題

  其實,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它出自正常的情感需求,正是有這樣的需求存在,我們才能和親人之間形成情感紐帶,所以,和親人的分離焦慮是普遍存在的。你的分離焦慮可能只是稍高于常人,只要通過某些方式去克服、轉移和升華,問題就可以解決。比如用文字和語言,用你所做的點點滴滴,來表達你對親人的依戀,在他們的情感回應中,你會感覺依戀的需求獲得滿足,焦慮也就得以升華。

  5.給自己一段改變適應期

  克服分離焦慮并建立起新的安全依戀模式,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也許還會很艱難。當你開始嘗試和孩子分離,比如,讓他獨自睡覺時,你的焦慮可能會很嚴重,但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這種焦慮,因為孩子可能會跟著你一起焦慮。你要不斷暗示自己:這是一個過程,克服這種焦慮,正是出于我對孩子的愛。這樣的信念可以幫助你完成自我改變。

  一種健康的、安全的依戀模式的建立,也是一種新的情感關系的建立,當你從內心深處真正完成了與孩子的分離,你不僅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我,也會發現你和孩子、和丈夫的情感紐帶更為牢固,更讓你覺得踏實和溫暖。

首頁關于我們聯系我們
天津市婦女聯合會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湖北路14號 郵編:300042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动漫-精品国产A一区二区三区V免费